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历史

巴蜀政权宁愿打重兵防守的关中,也不看富饶的南方一眼,并不是蠢

2023-09-21 17:05:04

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两种情况,一种是巴蜀政权实力强大的情况,另一种则是巴蜀政权非常弱小的情况。

——毕竟,只有实力强大时,才可以图谋进取,实力弱小时只能防着别人来进攻。



一、如果巴蜀政权非常强势

如若是巴蜀实力处于攻势的情形下,例如在刘备和诸葛亮的蜀汉时期,那么巴蜀地区想要谋夺天下,要么进攻关中,要么沿着南下拿荆州或者夺取湖北湖南。

那么问题来了,为何刘备和诸葛亮却只喜欢盯着关中打呢?原因大概有以下数点。

第一,地形考虑。

关中地区一直号称是“四塞之地”,东有函谷关,西有大散关,南有武关,北有萧关。再加上独特的渭河河谷地形,关中地区可谓是“易守难攻”。

而且,关中地区的渭河河谷其实与山西的汾河河谷是是相连的,而二者则刚好构成了杀入山西的最大破绽。

一旦自此而入,那些群山环绕下的大自然庇护全都会成为摆设。

简而言之,拿下关中就很容易拿下山西,拿下山西就跨越了高山险阻,势如破竹的冲向华北平原,统一整个北方。

关中的存在,决定着整个北方政权的命运。

此外,除东北方的山西外,正东方向便是秦汉的函谷关,唐朝的潼关,洛阳盆地西大门。

向东南,还有秦伐楚的武关道,直接进入南阳盆地,拿下汉江上游,拿下襄阳,那么控制洞庭湖盆地也就指日可待了。

可以说,关中地区决定着北方的命运,也方便向南完成统一。


——反过来看南方,南方虽然也有诸多优势。例如河流众多,盆地众多,可是南方相比较于北方而言,太过于破碎。

想要实现对南方的统一,耗时会比较长,而对于巴蜀政权而言,劳师远征是最忌讳的事情,容易后方生乱。

第二,国家政策的考虑。

还是以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为例。

当时诸葛亮明明可以通过打荆州,继而再去打关中,那么为何诸葛亮却最终选择打关中呢?原因很简单,因为刘备的前车之鉴以及三国鼎立格局下的博弈原则。

在三国博弈中,往往需要联合老二、老三来对付老大,而老大则希望老二老三发生内讧,自己浑水摸鱼。


因此,当刘备冒险发动对南方的战争时,换来的是夷陵大火,蜀汉精锐全军覆没。

而诸葛亮一直看得很明白,北方才是真正的强敌。

如果自己去打南方,北方一定会偷袭自己的后方,甚至等自己两败俱伤之时,再趁机捡漏。而如果诸葛亮进攻北方,南方的孙权一定会“坐山观虎斗”,甚至还会帮帮场子。

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一生只打关中,不打荆州的根本原因所在。

当然,三国时期有些特殊性,那么那么我们将视野放大到整个历史上,假若不存在所谓的三国对立局面,强势的蜀汉政权是否还会打关中呢?

——答案还是一样的,历史上北方一直就比南方要强——每到战乱之时,北方往往征战不断,其战斗欲望和战斗力都很强。


反观南方,南方往往安于现状,不愿意进取,君主多奢侈享受之辈。

因此即使不是三国时期,任何巴蜀政权敢进攻南方政权,必定会迎来北方政权的疯狂进攻。

而反过来,如果进攻彪悍的北方政权,南方政权只会继续载歌载舞,绝不会参与其中。这种历史现象,导致了巴蜀政权的进取之路只在北方。

第三,统一的历史趋势。

在历史上除开朱元璋以外,基本上都是从北向南完成统一。为何会这样呢?原因很简单,因为北方有骑兵,而南方则多为水军。

在古代的冷兵器时期,骑兵就代表着机动性,其自身所携带的恐怖的杀伤力,我们先姑且不论,就拿灵活性与收放自如这个特质,就保证了军队能随时调整好军事策略。

——随时应变的时效应,往往是一次战役的决定性因素。


不可否认,在古代一旦谁的队伍拥有恐怖的骑兵数量,那么它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,这一点不单单是蒙古骑兵如此,即使到明朝八旗入关的时候同样是正确的。

那么问题来了,骑兵需要养马,马匹从哪里而来呢?熟悉点历史的人都知道,马是从北方而来,准确来说就来自于西北。

很明显,北方平坦开阔,适合养马,如此就能培养大量的骑兵,这也注定了南方不可能打得过北方。

当然,南方也有自己的优势,那就是水战和战船。

在着名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曾重点强调:北方的士兵不习水战,结果害得曹操被火烧赤壁。

这一点虽然没错,可不要忘了,历史上的大统一王朝,都是经历了从骑兵到学习水战转化为水兵的过程。


也就是说,水战是可以学习的,例如清朝打造水师部队,而南方却如何也学不到骑兵战法。

也许有人会问,怎么就学不会骑兵的战法呢?南方那么有钱,难道就不能自己训练骑兵队伍吗?答案还真不能。

其地区多为盆地丘陵,根本就没有大平原,就算有也全部用于耕地。

想要培养战马,必须需要广阔的土地,而且马粪对于土壤肥力的破坏十分严重,就只适合在北方的草原上,如果南方要“逆天而行”,那么南方废弃耕地,用来养马的成本足以搞垮整个国家。

也正因为如此,从来都只有北方消灭南方,很少有南方北伐北方的。

既然知晓的这一趋势,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,那么强势的巴蜀政权,还一股脑付出巨大的代价杀入南方,陷入到南方的困局中,然后坐等被北方消灭?


这不是把巴蜀政权当傻子吗?

除了那些得过且过的统治者外,真正想要统一天下的君王绝不可能这么做,他们还是会向诸葛亮学习,老老实实打下关中,谋得图天下的潜力(骑兵)。

然后一步一步的拿下北方,再学习水战一鼓作气,统一天下......

第四,考虑后方和攻守难度。

正如前文所说,关中地区易守难攻,只要彻底拿下了关中,就可以以此为“根据地”,对抗来援的敌兵,然后一步步的往前面打。

反观顺江而下打湖北湖南,且不说那漫长的运输线是否会遭到敌军的偷袭,就说打下了湖北湖南,我们又该如何占据这些根据地呢?

在三国历史上,荆州虽然是一个要地,可即使是关羽这样的人物也没能守住,最终还差点送走了蜀汉政权。


试想一下,又有几个人有关羽之能?

而且,在历史上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案例,就是梁武帝的儿子萧纪。

——公元548年,南梁发生了侯景之乱,梁武帝和梁简文帝相继遇害。在此背景下,梁武帝的第七子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号召各路藩王来救驾。

刚好此时萧纪作为征西大将军主政益州称霸,他觉得时机到了,于是不顾弟弟劝说双方遵守东吴和蜀汉各守一方的原则,发动了对荆州的战争。

面对弟弟的大举进攻,萧绎一面请求西魏率领大军进攻成都,一面封锁瞿塘峡口,和自己的弟弟决战。

这场大战打的很惨烈,萧纪刚开始的时候势如破竹,让南方部队丢盔卸甲。当他得知西魏进攻自己的老家时,他决心赌一把,来一个换家战术。


可惜,萧纪还没有来得及打下荆州,西魏军队已经拿下了汉中,手下的士兵看到家乡沦陷人人思归,军队士气就散了。

最终萧纪一败涂地,益州也被西魏占领。

——看看这个经典的例子,后来者哪还敢去学着来?

而且有一点大家还都忽略了,南方的某些重要门户,其实比关中还难打,例如襄阳城。

个人以为,襄阳的难度甚至比关中各关卡还要难,毕竟连蒙古人都奈何不得它。

既然南方很难守住,后勤又麻烦还容易被偷袭,再加上南北的进攻难度是一样的,那为什么不去打北方呢?


二、巴蜀政权若是式微

以上是巴蜀政权非常强势时,当然我们也不要忽略巴蜀政权还有弱小的时候。

根据资料记载,历史上巴蜀地区曾经出现过十几个割据政权,可它们90%都不堪一击,甚至这些政权绝大多数时候还要远弱于南方。


试想一下,在这种情况下,它们又哪来的勇气去打南方?

在历史上的巴蜀政权中,只有蜀汉政权和刘邦的政权才真正保持强势,其他都远弱于南方。关于刘邦的政权有多强,那自然不用多说,一个韩信就解决了三秦,而且后来还打败了战神项羽。

——至于蜀汉政权,那也被《三国演义》写烂了,即使军事经济实力远落后于其他两国,但人家诸葛亮依旧能够把握战斗主动权,打得雍凉不卸甲。

可是除了他们以外呢?

例如,十六国时期的成汉政权,当时与后赵,东晋三分天下拥兵10万人。结果,遇上了南方政权的杀神桓温,对方凭借2000多人就通过三次会战消灭了成汉主力,迫使其投降。

还有更加倒霉的谯蜀,又撞上了更加凶猛的宋帝刘裕,也是毫无还手之力,被对方消灭。


另外到了五代十国时期,号称实力不弱的前蜀政权,也是拥兵10余万,可遇上更加牛气的后唐李存勖,结果还是被轻松消灭......

前蜀之后,又有后蜀,后蜀政权撞上了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,结果这个拥有14万人马的大王朝又没了,表现的比前蜀政权还不如。

到明朝初年,又出现了明玉珍建立的明夏,当时也是表现的非常嚣张,可遇到马背上打天下的洪武皇帝,照样被一顿削,轻松被灭国。

看看以上这些记录,哪个巴蜀政权比得过南方政权?哪个巴蜀政权敢于主动出击进攻南方?

除了刘备这种猛人,以及前文提到的萧纪以外,全都是等着被灭国的节奏,而且这两个主动出击的也没好下场。

那么问题来了,为何巴蜀政权连南方政权都不如呢?其实也有多个方面的原因。


——最重要的是地理因素。

都说巴蜀有天险,可以在乱世之中置身事外。可是,巴蜀地区也因为这凶险的地理环境,把自己给困死了。正如李白的诗所说: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。

在韩信暗度陈仓后,后来发生大地震,改变了巴蜀的运输环境。

因此,后来的巴蜀政权基本上在乱世之中与中原大地有隔阂,这种隔阂不仅仅有对天下大势的滞塞感,而且也极大地遏制了它的出兵欲望。

毕竟,再牛谁牛的过诸葛亮?

人家六出岐山不同样失败了。既然自己出不去,别人短时间内也打不进来,而未来一定会统一,那可不就得放弃进去好好享受珍惜剩下的每一天吗?

另外,巴蜀地区的人口数量有限,虽说这里成为了天府之国,但这里毕竟只有一州之地,而江南往往占据半壁江山,人口数量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时候,还一度超越了北方。


总之相比较于巴蜀单调的经济结构,南方地区有着丰富的田地数量,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,还丰富的手工业发展,其经济实力也是远远超过巴蜀政权以及北方政权。

因此,无论在哪一个时期,巴蜀政权其实都是垫底的,论人口和经济更是远远逊色于南方。在这种背景下,巴蜀和南方同样偏安,同样没有骑兵,它根本就没有能力进攻南方,只能被南方消灭。

也正因为打北方没实力,打南方对面也可以彻底压死自己,所以巴蜀政权才会在历史上显得如此无力。

不过,在历史上,虽然南方相对而言比较稳定,而且算得上是大号的巴蜀政权,可是南方政权的进攻欲望一般比较低。

反观北方政权,只要到了战乱来临时,北方必定打的天崩地裂,死伤殆尽。


——以五胡十六国为例,一个小小的中原地区窜出了好几个政权,中原人的血都流干了,北方也一度出现过极度虚弱的情况。

南方当年也有人想要北伐,例如有桓温、刘裕,但因为南方腐的门阀政治所以遭到阻止。

可是巴蜀有机会呀!

巴蜀历来政治就比较稳定,如果再出现诸葛亮和刘备那样的人物,趁着北方碎成十几块的时候,偷偷的进攻关中,指不定还真能逆天改命,然后复刻刘邦的伟绩。

综上所述,强大时的巴蜀政权打南方对统一天下不利,只是能从一个舒适区跳到另一个舒适区,而且还极有可能守不住被反推,只有打北方的关中才是唯一的统一出路。

而弱小的巴蜀政权则选择更少,南方太过于稳定,自己进进攻是找死,反倒是北方变数多多搏一搏还有可能逆天改命。

而这也是历史上巴蜀政权,始终盯着关中的关键原因。